永德县人大常委会对全县就业促进工作专题询问回答实录
本文来源:永德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时间:2020/11/16 9:51:53|点击数: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兴国问:让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是广大群众实现脱贫重要举措。请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你们是如何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有序向城市异地转移就业?
县人办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仕张答: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稳就业不仅是落实“六稳”“六保”的首位政治任务,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确保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让更多贫困群众外出务工,是县委、政府交给人社部门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增加农民收入的最有效的抓手。作为就业主责部门、牵头单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深入摸底排查,做到底数清。为落实国家各项稳就业政策措施,让更多群众外出务工,我们及时制定稳就业工作方案,充分利用广大务工人员春节返乡在家的机会,组织驻村工作队、“自然村长”、村级信息员、农保协办员,以自然村为单位,通过电话、微信、上门走访等方式,深入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摸底调查,广泛宣传复工复产、外出务工等政策,进一步摸清全县农民工返乡情况、外出务工意向。同时,我们在全县118行政村(社区)配备1名信息员,以行政村(社区)为单位,建立了全县农村劳动力务工人员台账,并录入云南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系统,动态管理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精准跟踪和服务每个贫困劳动力的培训、务工等情况。通过年初摸排,全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6.26万人,其中有贫困劳动力31986人,有外出务工意向823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4589人。
(二)广泛宣传动员,全面落实就业政策。我们主要采取下发文件、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电话联系、电视台公示、手机报,以及建立微信群、QQ群等形式,广泛宣传就业政策,特别是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交通费补助、一次性困难生活补助等政策。同时,积极协调浙江、福建等省企业出台交通费补贴、稳岗补贴等政策,协调企业通过包车、包机、包列方式帮助群众出行,为群众节省交通费600多万元,最大限度让困难群众享受就业政策,确保务工人员出得去、稳得住、能致富。
(三)创新服务机制,精准服务。一是我们充分发挥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持续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交流合作。主动与当地人社部门和重点企业沟通对接,全力做好“一对一”“点对点”岗位收集、培训等工作,共收集省外128家企业87600个用工岗位需求,并通过网站、微信、快手、抖音、直播、电视以及张贴招聘公告等方式,广泛宣传企业用人条件、薪资、外出方式等情况,做到用工宣传到乡(镇)、到村组和到群众家中,实现供需对接。同时,我们充分挖掘现有就业岗位,主动与永勐高速公路、219线、利普地产等重点项目,以及保山、临沧工业园区对接,积极收集企业复工时间、工人到位情况、用工需求,共收集到县内及周边34家企业3890个岗位,动员群众就近就地务工。对于无法外出、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员,我们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目前,累计开发乡村公益岗2442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770人。二是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创新建立“一社双绑”劳务输出机制。“一社”,就是“劳务合作社”,在每个行政村都建立“劳务合作社”,本村劳动力全部为合作社成员,在合作社登记备案,全村劳动力与合作社进行“绑定”,有合作社负责外出务工服务。同时,引进8家劳务中介组织,与各村“劳务合作社”签订长期劳务输出协议,实行市场化运行,合作社与劳务中介进行“绑定”,由劳务中介组织负责用工宣传、人员培训、统一输出等工作。通过建立“一社双绑”劳务协作机制,实现外出务工人员由亲带亲、戚带戚,靠血缘、地缘、人缘“三缘”关系的自发外出变成由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输出、统一服务管理有序输出。截止9月30日,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8179人,其中贫困劳动力24426人。同时,为了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我们以就业支部为引领,创建“支部+支部”帮带机制,在党员相对集中的企业开展就业支部+N个“外出务工临时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切实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活动开展难和作用发挥难的问题。现已组建福建九牧厨卫有限公司、伯因光学(惠州)有限公司等5个临时党支部。
(四)开通“就业直通车”,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我们主动加强与卫健、交通等部门的对接联系,定期收集发布乘车信息、外出务工手续办理等政策,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健康体检、“点对点”直达包车、包列、包机的“就业直通车”服务。在全市尚未恢复县(区)至昆明客运班线的情况下,积极与上级交通运输部门争取,在全市率先开通县城—昆明和县城—广州—东莞—深圳就业直通车,采取送出家门、送上车门、送进厂门的一站式“三门”服务方式,保障我县农民工安全有序外出务工。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洪问:你们是如何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云南省劳动就业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各级党委政府复工复产、促进就业等政策?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谢玲玲答: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云南省劳动就业条例》等法律法规、各级党委政府复工复产、促进就业等政策,是我局的一项政治任务,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强化自学。我局始终把学习作为做好人社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只要涉及就业工作法律法规、各项政策措施一出台,就及时采取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个人自学等形式,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做到学懂弄通,做学习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先行者。
二是深入宣传。我局始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云南省劳动就业条例》等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摆在重要位置,以党建为引领,开展“云岭先锋”志愿服务活动,组建服务企业和政策宣传小分队4支48人次,深入县内128家企业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复工复产、促进就业的政策,重点宣传《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工伤保险政策、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缓缴社会保险费等政策,将政策宣传到各级各部门、企业和广大群众中。同时充分发挥各村协办员、信息员、“自然村长”等人员力量,采用召开群众会、发放宣传资料,建立微信群、QQ群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送政策上门、促就业致富。
三是加强监督。政策宣传贵在经常、贵在落实,人社部门始终把政策宣传与贯彻渗透到工作各个环节,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做到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在日常服务中解读政策,在维护权益中体现政策,在解决矛盾纠纷中传递政策,打造了一支“人人都是宣传员、处处都可做宣传”的人社队伍,推动宣传工作和业务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董新华问:请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你们采取哪些措施稳定企业运行,促进企业吸纳就业,持续稳定就业?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群雁答:十八大以来,中央、国务院把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强调实施好就业先行政策,强化稳就业举措。今年2月疫情以来,国家、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援企、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措施,县委政府高度重视、上级部门重点关注,人社部门采取四个举措帮助企业稳定运行、促就业、保就业。
(一)积极推动企业复工复产。县内,组织人社小分队深入重大工程项目、重点企业、中小微企业58家,对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扶持政策、用工需求进行全面了解掌握。县外,开通“就业直通车”,实行“点对点”服务;采取“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三门服务绿色通道,专车、专机、专列有序输出省外326批23156人外出务工,助推省外企业复工复产来促就业、保就业。
(二)加大企业减负稳岗力度。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不折不扣执行中央、省、市阶段性减免缓交社会保险政策,重点工程项目允许缓存农民工工资保证金、支付记录良好的企业给予免缴农民工工作保证金。支持企业稳定运行、保就业促就业,帮扶企业渡过难关,稳定就业存量,减轻企业用工负担。截止9月各项减免补助经费总计1587万元,其中养老保险148户、1271万元,工伤保险187户61万元,失业保险141户2922人、58万元,稳岗返还110户、66万元,暂时性经营困难稳岗资金131万元。
(三)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及吸纳重点群体就业。针对稳定就业率达100%并吸纳就业困难人群的企业、带动就业3人以上的个体工商户给予15万元政府贴息担保贷款的扶持,今年完成374户,发放贷款5610万元,稳定就业1683人。
(四)鼓励企业稳定就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这一块主要指扶贫车间的创建扶持带动促就业稳就业,创建就业扶贫车间10个(崇岗乡淼喆种植合作社、永德天源电力开发有限公司、大雪山实业公司、永德县松山水泥有限公司、永德县润心茶业产销专业合作社、易地点阿络廷茶叶有限公司、大岩户古树茶协会、云南勐旨神韵茶叶有限公司永德分公司、永德县箐山韵古树厂),直接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50人,间接带动就业3468人;正在创建4个(大雪山阳光玫瑰、大雪山云茶之邦、崇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绿悦牛油果科技有限公司),直接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28人,带动就业786人。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主任崔蓉蓉问:今年,全国上下出现“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现象。请问县就业中心领导,我县针对这一矛盾采取那些措施?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主任董兴山答:今年,由于受疫情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全国上下出现“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现象,为解决这一矛盾,做好我县稳就业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加以解决:
一是多渠道鼓励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化解受疫情影响不敢外出务工思想。针对2月中旬,在多数群众还对疫情存在恐慌的背景下,我们提前做好准备,为确保永德外出农民工返岗,提前与我县农民工集中较多的省、市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协调企业免费包车、包机、包列“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在临沧市内第一家启动农民工返岗工作。同时,及时兑付外出务工奖补资金,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性,消出疫情恐慌情绪。
二是引导求职者转变就业理念,解决岗位供需矛盾。帮助求职者理性看待就业形势,合理调整就业预期。通过行政事业单位扩招、公益性岗位安置等方式缓解部分就业压力。引导求职者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鼓励其到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三是强化技能培训,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针对农民工无技能导致工资待遇低、就业岗位不匹配结构性矛盾,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结合永德外出务工人员现状开展电工、焊工、钢筋工、架子工、木工、砌筑工等工种培训1836人,通过校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236人。
四是建立供需对接机制,破解“招工难”与“就业难”问题。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工作机制,建立供需信息对接机制。充分借助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崇明对口帮扶永德等机遇,与上海舒问人力资源有限公司、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福建九牧集团、深圳伯恩光学、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福州闽联木业等20多家实力雄厚、口碑良好的企业建立了劳务合作关系,定向输出就业。现在中远海运集团就业人数128人、福建九牧集团324人、福建圣农集团348人、深圳伯恩光学224人、福州闽联木业126人、青海大漠红枸杞有限公司218人。对尚未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依托“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进行“一对一”服务,实现用人单位和求职人员面对面交流和双向选择,人岗对接。有效破解“招工难”和“就业难”矛盾。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志刚问:针对城镇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群,请问县人社局就业中心,你们采取那些扶持政策?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工作人员杨晓莉答:针对城镇困难人员、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人群,我们人社部门主要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给予扶持:
(一)建立完善管理制度。一是建立台账管理制度,对已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纳入台账规范管理,便于后续的跟踪服务。二是建立专人服务责任制度,指定专人开展“一对一”的服务,确保就业困难人员自认定之日起100%提供就业服务,其中包括一年内为每个人提供5次岗位信息、3次培训信息、1次职业指导。三是建立及时调整制度,对实现连续就业6个月以上的、超过3次拒不接受人社部门提供就业岗位的、超过劳动年龄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本人放弃就业等情况变化的,需及时进行调整。
(二)优化自主创业环境。一是抓好创业培训帮扶,对有意愿创业的就业困难人群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年内共组织就业困难人群创业培训5期256人。二是落实创业政策扶持,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创业指导及15万元以内的创业担保贷款,对优质创业项目免除反担保要求,年内共扶持就业困难群体创业48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20万元。三是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户籍限制,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后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社会保险补贴。
(三)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一是对有意愿外出还未外出的,优先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做到应转尽转。二是对失业的人员,优先提供转岗就业机会,全力稳定就业。三是组织暂时无法外出的,投入特色种养殖、精深加工、生态旅游等行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就业。四是围绕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吸纳贫困劳动力和低收入群体就业。五是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创业的就业困难人员,通过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和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就业。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人大社会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学华问: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就业群体的重点,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谈谈今年你们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仕张答: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县委、政府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为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措施:
(一)加强就业指导。我们积极与教育部门对接,利用人才引进、日常工作联系等契机,主动加强与云南师范大学、昆明医科大学等学校对接,开展校企合作,广泛宣传我县人才引进、就业创业扶持等政策,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就业创业。
(二)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日益严峻。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大学生文化知识、专业素养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企业招不到需要人才,比如我县从2018年以来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医生很难招到人,包括今年医疗卫生专项招聘。2018年以来,我县事业单位考试连续三年招3个计算机专业,也没有人报名。就业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为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我们广泛宣传就业创业政策,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就业形势和就业渠道,合理调整就业预期,引导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打破只有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上班才算就业的观念,鼓励他们到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业,鼓励他们利用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返乡创业。
(三)加大就业困难群体帮扶。我们在就业中心明确专人负责大学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帮扶台账,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对困难群体开展“一对一”“多对一”就业指导和服务,优先推荐和帮助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创业,积极为他们申领求职补贴,实现对有就业意愿的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服务全覆盖。
(四)多渠道促进大学生就业。今年,省教育部门移交我县高校毕业生225人,人社部移交我县生源39人,往年已登记的就业转失业高校毕业生1548人,共计1812人。对未就业的大学生,我们全部纳入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重点抓好“9个一批”:公务员考录录用一批、提供岗位20个,事业单位招聘消化一批、提供岗位63人,教育卫生专项招聘消化一批、提供岗位292个,村社区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提供岗位130个,见习分流一批、提供岗位120个,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政策扶持50人,民营企业招聘吸纳一批、预计解决约20人,灵活就业解决一批、预计解决300人,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预计解决约100人,通过“9个一批”促进1095人大学生就业。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乌木龙乡人大主席禹志先问:请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你们是如何做好农村劳动力现状统计?如何做好就业情况监测?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群雁答:一是劳动力统计利用驻村工作队“自然村长”2087名(“自然村长”1701名、驻村工作队386名)、118名村级信息员这两支队伍,以自然村为单位,对辖区内务工人员情况、就业、培训需求进行地毯式排查,一户一户上门走访,一人一人进行登记,建立健全外出务工台帐。
二是“八条措施”抓监测。1.对已经外出的,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进行联系,做到“四摸清”,即就业地点清、就业单位清、工资收入清、联系方式清等“摸清一批”。2.对暂时无法联系的,单独进行登记造册,作为重点对象跟踪“服务一批”。3.对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还没有出去打工的进行“一对一”“帮扶一批”。4.深入企业“落实一批”。5.有序组织转移输出“完善一批”。6.创建扶贫车间、扶持个体工商户自主创业“做实一批”。7.外出务工人员生活补助、交通费补助“核实一批”,共计80.43万元。8.常态化“摸排一批”,信息员每月按时定期对台账进行更新上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县交通局路政管理大队队长黄缔伟问: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请问县就业中心领导,你们在促进返乡创业带动就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中心主任董兴山答:一是以服务产业发展促就业。立足服务我县农业产业发展,重点围绕蔬菜、烤烟、茶业、魔芋等特色产业打造就业扶贫车间,引导返乡、留乡农民工参与一产就业,吸纳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今年,我们累计创建农业产业就业扶贫车间14个,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达4000人以上。
二是以服务项目建设促就业。一是服务兴村振兴项目建设,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重点根据项目对人才需求开展“定单式”人才培训,促进更多农民工创业就业,如针对乌木龙乡魔芋种植项目,培训基地种植技能人才达867人。在做好项目所需技能人才储备的同时鼓励大学生、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参与到兴村振兴项工作中,发放大学生创业补贴4人12万元、发放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9人135万元、发放退役军人创业担保贷款7人105万元,致富带头人创业贷款25户375万元,通过项目资金扶持直接带动就业273人,间接带动就业986人。二是以服务农业产业项目园建设,有效拉动农业产业项目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以天卫农业为龙头,扶持返乡农民工从事农业产业创业8户,发放贴息贷款120万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三是服务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开发乡村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乡村公益性岗位2442人,年累计资金支出达1700多万元。
三是以服务产业融合促就业。一是服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对全县296名致富带头人培训,创新他们的经营理念;年内要完成电商运营管理培训500人,同时把县内具备一定基础的快手、抖音草根网红50人纳入精英班培训,培育一批新的经营销售人员及经营主体。二是以服务创建产业化联合体带动就业。创建了从基地人才—产品深加工人才—销售人才—物流人才一体化服务格局,通过服务带动更多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现完已成基地种植、养殖类人才培训4613人,加工类人才培训586人,销售类人才培训236人,物流类服务人才培训138人。三是推进特色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以大山旧寨、大雪山阳光玫瑰乡村旅游点为试点,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培训4期250人,大山旧寨以民族文化旅游为重点,培养民族服饰制作人才50人,竹编制作人才50人,民族特色菜、烧烤制作人才50人,陶瓷工艺品制作人才50人,同时投入15万元打造陶瓷工艺品制作加工生产线。大雪山阳光玫瑰培训前期葡萄专园种植管理人才50人。四是实施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工程。进一步激发农村创业创新活力,形成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发展新格局,年底,我们将在全县评选出30名返乡创业先进个人,并在2021年每户给予不低于15万元的创业贴息扶持。
四是以服务招商引资项目促就业。围绕服务县内招商引资企业,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开拓农业就业渠道,鼓励企业本地用工,创建扶贫车间吸纳更多就业岗位,服务招商引资企业云南绿悦牛油果科技有限公司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工作,吸引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48人,带动就业89人。针对所有招商引资项目适时深入企业,及时宣传相关稳就业政策及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从总体看,围绕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重点就是从以上几方面促进返乡人员创业带动就业。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大雪山乡人大主席杨军问: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谈谈,你们如何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仕张答:缺技术,是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最主要的致贫原因之一,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055户55396人,主要致贫原因缺技术有8567户35167人,占63.48%。为切实解决这一突出问题,我们紧紧围绕有培训意愿的贫困户至少培训1人的目标,紧密结合农业生产技术需要和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采取政策宣传、技能培训、现场招聘“三合一”的方式,全面开展技能培训。
(一)立足产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结合乡(镇)产业发展布局需求,采取“点菜式”“菜单式”的培训方式,开展坚果、茶叶、魔芋、蔬菜等产业种植加工,以及养猪、养鸡等特色养殖技术培训,切实提高群众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比如乌木龙乡,所是种植魔芋的村都进行魔芋技术全覆盖培训。
(二)立足外出务工需要,开展“定单式”培训。积极与县职教中心、广州海运技工学校、云南省公路局联合办学,开展船员、挖机、汽车修理等技能培训,定向培训输出船员247人,挖机驾驶员32人,汽车修理培训80人。
(三)立足创业需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开展了厨师、焊工、种植及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2018年以来,全县共开展技能培训360期1936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596人;今年以来,完成技能培训178期9686人。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生产没有技能,务工没有技术的问题,推动“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让贫困群众“扶得起”“走得远”。
县人大常委会委员、德党镇人大主席赵志雄问:在脱贫攻坚中,乡村公岗发挥重要作用,请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领导简要介绍下我县开发多少乡村公岗,如何管理?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杨群雁答:乡村公岗的开发,是人社部门助推固脱贫攻坚的一项新举措,在永德高质量脱贫出列中收入有保障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截至今年9月,人社累计开发乡村公岗2442人,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336人,乡村公益性岗位210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327人、零就业家庭233人、残疾人28人、低保户275人、4050人员243人)。我局主要以“5条措施”抓管理:第一条,制定由人社、财政、扶贫三家联发的管理办法(39号、44号)。第二条,明确开发对象,“以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三无人员为安置重点。第三条,明确管理主体,由各乡(镇)人民政府自主开发、自主安置、自主管理。第四条,细化考核管理,各乡(镇)制定考核办法,实行每周3日工作制,“4+X”绩效考核机制,县人社定期进行督查核实,负责每月工资待遇审核拨付。第五条,实行动态化管理,对长期不参与劳务活动、或者因其他原因不能继续从事公益性岗位的人员及时调整,停发报酬,做到实时动态调整,保证就业资金发挥最大作用。做到岗位开发合理、招聘程序合规、使用管理规范、监督考核严格。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红专问:结合编制“十四五”规划,在推进我县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同时,请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如何让产业政策与就业政策相衔接?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杨仕张答:为编制好“十四五”规划,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围绕发展主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国家各项稳就业政策,为全县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按照县委、政府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十四五”规划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紧紧围绕扩大就业和促进创业两大主题来编制,把“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作为重点来谋篇布局,既着眼地方经济和就业环境整体情况,又突出重点群体与特殊群体就业问题,有针对性提出可行思路和举措。
(二)坚持统筹谋划,推进就业与产业政策协同发展。围绕全县产业发展需求,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就业政策,计划通过扶持小微企业、支持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加本地就业岗位。持续稳定第二产业,促进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实现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三)聚焦发展短板,推动项目建设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积极做好全县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服务工作,积极动员群众在我县项目工地务工。
(四)围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抓实教育培训。紧紧围绕以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继续开展“春潮行动”“雨露计划”“云岭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等技能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务工技术和创业能力。加快职业学校建设,以县职教中心为平台,建立政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开办中海船员、计算机及应用、机电技术应用、电子电器安装与维修等专业,实行“定单式、定向式”培训输出,实现校政企共建共享共赢,打造永德劳务品牌。
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拥军问: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稳定之基,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促进就业创业放在“六稳”“六保”之首,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请问永德县人民政府在促进就业创业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鲁建梅答:就业,是社会的“稳定器”,是百姓安身立命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和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县委、政府认真履行稳就业主体责任,按照中央、省、市稳就业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实抓细稳就业各项工作,全面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通过落实税收和社会保险费减收、普惠金融扶持、援企稳岗、就业扶贫和各类就业补贴政策,以及大规模技能提升行动,全力推进各类企业和重点工程项目复工复产达产,有力推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退役军人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业,保持了全县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主要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高位推动稳就业工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促就业作为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最重要的途径,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就业扶贫全过程,“一把手”常态化研究推动,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就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压实县乡村责任,实行挂牌督战。今年3月以来,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多次听取我县稳就业工作情况汇报,高位推进就业扶贫工作,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社牵头、部门和乡(镇)齐抓共管的稳就业工作格局。
二是认真落实税费减免和金融扶持政策,帮助企业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不折不扣执行中央、省、市减税降费优惠政策,加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力度,放宽中小微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裁员率标准,减轻企业用工负担。
三是深挖潜力,充分发挥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充分挖掘县内现有就业岗位,主动与永勐高速公路、永德利普地产等企业对接,积极收集企业复工时间、工人到位情况、用工需求,带动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挖掘现有就业岗位,有力的拉动全县就业岗位和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
四是畅通劳务供需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按照“能转尽转、适时快转”的要求,我县坚持党建引领,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网格,通过网格化布局组建党员突击队,在10个乡(镇)、118个村(社区)采取村组干部、骨干党员带头分片包干方式,大力宣传动员和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出家门、上车门、入厂门”一站式劳务输出工作机制,构建人社、卫生健康、交通运输、公安、司法等部门横向联动机制,确保农民工安全有序转移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