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部落”绽放民族团结之花
本文来源:云报客户端 |作者:罗芳薇 孙毅 邢永孝|时间:2021/9/16 17:31:41|点击数:
俐侎人是一支古老的彝族分支,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是俐侎人最大的聚居地,他们身着黑衣,聚居的山寨被称为“黑衣部落”。
近年来,乌木龙乡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破解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难题中的领航作用,带领俐侎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民族团结之花绚丽绽放在“黑衣部落”。
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感谢总书记对我们边境少数民族的关心,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们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我们已经和其他民族一起过上了小康生活。”学习了总书记给沧源老支书们的回信后,乌木龙村俐侎群众张小生感慨地说。
以学习总书记给沧源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为契机,乌木龙乡通过上门送学、火塘俐侎语宣讲、双语广播等多种形式,推动党员、干部、群众用心领会、深入解读总书记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对人民的爱,不断教育引导广大俐侎群众坚定信念跟党走,让总书记的深切关怀、谆谆嘱托在俐侎山寨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激活产业发展“红细胞”。当前正是藠头采收销售旺季,乌木龙彝族乡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支持俐侎群众发展藠头种植,藠头产业喜获丰收,预计总产量达1700吨,产值850多万元。
乌木龙彝族乡依托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做实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探索“党建+” 产业扶贫模式,不断释放党建红利。整合民宗、农业等项目,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在稳定核桃、洋芋等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魔芋、有机茶、水果萝卜、藠头等特色产业,以及生态猪、黑山羊养殖等特色订单农业,拓宽了俐侎群众的增收渠道,鼓足了俐侎群众的“腰包”。部分村集体经济突破10万元,年底预计每村可达5万元以上。
构建治理机制“新格局”。2017年前的俐侎村寨,群众大多没有户厕,村庄几乎不建公厕,加之牛羊较多,群众卫生意识普遍较差,美丽村寨成了“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粪便成堆”。
近年来,乌木龙彝族乡坚持发挥党组织一核引领作用,在俐侎群众聚居区,推行“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乡村治理新路子。在党组织带领下,俐侎群众不等不靠,主动投工投劳参与“厕所革命”、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用勤劳的双手扮靓了森林葱郁、河水潺潺、村容整洁、四季芬芳的“新”黑衣部落。
绘制文化融合“同心圆”。乌木龙乡将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有机融合,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和民族团结示范区建设,建立乌木龙村天生桥俐侎歌舞传习基地,借助传习基地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俐侎歌舞文化。每天茶余饭后,俐侎歌舞传习所不时传出一阵阵欢快的俐侎山歌,从旁路过,令人不由得驻足欣赏。
同时,乌木龙乡正规划建设俐侎文化体验园,发动少数民族党员带头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加强俐侎民族服饰制作技艺和俐侎歌舞文化等人才培养,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省级俐侎文化传承人曹福昌说:“党的政策这么好,那么关心我们俐侎人,我作为传承人,要继续把俐侎山歌、古本曲传承下去,带领俐侎乡亲们用山歌把现在的新生活唱给党听、唱给总书记听、唱给全国人民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