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永德县:“六个统一”建起“永康小软米”富民产业路
本文来源: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作者:鲁晓娟|时间:2020/4/10 10:21:09|点击数:
永康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永康镇西南部,是一个地处坝区的低海拔村,有1198户、4957人,设3个党支部,有党员163人。过去,永康村曾是一个产业结构粗放滞后、群众收入支撑不足的建档立卡贫困村。2018年以来,永康村立足解决实际问题,以深入贯彻落实“党建扶贫双推进”为主线,积极推行“双社三绑”产业扶贫发展模式,以党建统领产业发展,率先探索出“六个统一”的水稻种植成功经验,一条先进的“永康小软米”生产线落户到村,产业转型、村民脱贫、村貌崭新的显著转变悄然发生。
统一品种。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发展“支部+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新型营销模式,带头组建康荣水稻专业合作社,以化解农资价格上涨及贫困群众就业困难等问题为突破口,集中引进优良品种。2019年,合作社早稻试种“临红软”116亩,单产达700公斤,亩产值达4200元;晚稻“永康小软米”种植116亩,单产达350公斤,亩产值达3000元,创收达到传统水稻品种的2倍,既便于生产、管理,又增收节支、提高利润。群众“钱袋子”鼓了起来,跟着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统一育秧。针对家家户户分散育秧难、难以育壮秧的实际,村党总支对症下药解难题,统筹整合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搭建1600平米育苗大棚,500平米育苗室、暗化室、籽种储存室、办公室及流水播种生产线,集中精力抓优质米育秧基地建设。在精准“把脉问诊”的基础上,村组干部带动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主动争取农业部门的技术跟踪指导,由党员致富带头人示范,统一在建棚基地浸种、撒种、催芽,培育早稻云梗37苗种4000盘,覆盖面积260亩,有效规避和化解了水稻育秧风险。一个个生机盎然的育苗大棚拔地而起,画圆了群众共筑美丽家园的美好心愿。
统一机插。永康村坚持把提高栽抛质量作为重点,突出村党总支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积极推广机械化耕整田、精确抛(摆)秧技术。以村组党员和干部为骨干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积极配合技术人员服务社员熟悉生产管理,规范集中插秧技术操作规程,统一确定栽插密度,做好科学肥水调控,确保水田生产不脱肥、不营养过剩使水稻贪青,引导村民真正懂政策、积极搞建设、当好主人翁,实现农机与农艺集成配套融合。群众转变了自耕自种的传统插秧观念,形成了互帮互促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局面。
统一生防。村党总支主动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带动合作社提供规模化、集约化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坚持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统一采购质优价廉的生产资料,利用无人机灌注农药统一喷洒到田间地头,有效控制水稻病虫害危害率,提高病虫害整体防控能力和抵御水平,确保水稻质量安全及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群众蹲在屋头就管理了田块,纷纷为村组干部“点赞”,党员干部手中私活“少”了,为群众谋福祉的斗志更高了。
统一收割。村组党员和干部先行先试、引领带动,按照品种的生产时间及成熟程度,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统一收割,既防止收早减产,又防止收晚水稻倒伏,确保颗粒归仓。收割水稻后进行稻草回收,打包做成牲畜饲料,将牲畜的粪便投入地里增加有机肥含量,助力来年整地生产。晚稻收割后轮种马铃薯,采取水旱轮作的方式消杀细菌,提高土地复种指数,扩宽产业增收渠道,合理利用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群众尝到了集约化收割的甜头,“等靠要”思想逐渐淡化,合力攻坚冲刺高质量脱贫的劲头更足了。
统一销售。村党总支坚持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相统一,由合作社收购水稻统一销售至收储公司,所得净利润按照交易量和水稻溢价收入对比分成,20%用于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剩余部分全部用于合作社扩大再生产,待合作社步入正轨扩大服务范围后,按照村集体、大户、党员干部、普通农户、贫困户实际投资折股分红,盘活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动产业规模集约发展。既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增收难的问题,又持续推动了产业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为合作社开花结果“筑牢了根基”。
永康村党总支“一个统领”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六个统一”产业发展新路子成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实现2019年全面消除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全村正铿锵有力地迈出“户户有增收产业、家家有致富明白人”的坚定步伐,蹄疾步稳地走向村美、民富、人乐的康庄大道。